前不久,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在长沙“开跑”。之后,“中国标准动车组”也已在郑徐高铁上“试跑”……近年来,中国高铁已成为大国重器和全球名片。
“中国高铁要走出去,高校必须在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基础研究、探索体制机制、对接国家战略上承担起使命,提供持续创新动力。”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说,作为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在探索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高铁要走出去,需要的是什么?创新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用汉字“尖”来形象解构。尖者,锐也,下大上小谓之尖。也就是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着眼于“大”,注重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尺度和健全人格,注重通识教育和“君子不器”。
今年初,西南交通大学唐臣书院正式揭牌,揭开了学校书院办学的新篇章。唐臣书院是茅以升学院的重要实现载体。管理模式上,茅以升学院行使教学管理与学生教育两项职能,其中学生教育主要依托唐臣书院,通过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养成化、高要求、跨学科的特色教育,建设致力于全人教育的学院与书院联合培养体。
茅以升学院在书院中开设了多门跨学科课程,如“设计心理学”“纳米科技与生活”“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等都是跨学科课程,通过跨学科专业、跨学科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打造跨学科教育平台。
“创新思维,需要的是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跨学科的思维显得特别重要。”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朝明在茅以升学院开设了“纳米科技与生活”,他表示,“在我的课堂里,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外,还会带他们去参观实验室、做实验。我希望他们可以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最后会让他们以报告的形式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结出来。”
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代宁介绍说,在这样的跨学科教育中,学习超越了简单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培养将不再是空洞口号,教师们将为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种经历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徐飞看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除了着眼于“大”,更需要聚焦于“小”,注重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着力锤炼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优秀人才高原上建“博大而精深”的拔尖创新人才高峰。
“我们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呵护每个孩子的个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课堂也应该是‘泛在’的。”徐飞说,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正在探索实施班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一体化的“多对一”培养机制。构建了顺应时代需求、开放式、国际化的课堂文化,提出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国内校外课堂、海外游学访学留学课堂以及虚拟课堂,共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
徐飞说,为配合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西南交通大学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启动高速铁路系列慕课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轨道交通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势不可当的中国高铁与席卷全球的慕课正在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突破国界的中国速度与引领时代的慕课将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新的奇迹,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记者 倪秀)《中国教育报》2016年8月3日第2版